媒體轉型的AB雙軌策略(上)

Siren F.Y. Chen
4 min readSep 24, 2017

--

以美國一家地方報紙為例

上週聽雜誌年會時一直很困惑:「NG、Elle,都是世界級超級大媒體集團,他們的數位轉型是做電商、拍影集,台灣媒體能做嗎?該做嗎?」

這個美國地方報《德賽萊特新聞》的數位轉型案例,完全是傳統媒體正面對的「創新的兩難」,參考性更高(2012年每日發行量9.2萬份,2017年自由時報約55萬份)。

但請哈佛商學院教授當執行長也太神,更神的是 — 成功了!(反觀麥可波特的顧問公司⋯⋯)

摘要完還有2000多字,決定做一個infographic,懶得看字的人看圖就好。不過有空還是看HBR原文啦,很值得。

《德賽萊特新聞》

【緣起】企業生命週期正在縮短,1958年,企業名列標準普爾(S&P)五百大指數的平均時間是61年,如今則只剩18年。這意味著,企業需要更好的方法管理轉型,一種能改變營運、但不崩解的流程。

哈佛商學院教授 Clark Gilbert提出雙軌轉型法。他認為,重大轉型須讓兩種策略並進:「A轉型」重新定位公司的核心事業,讓目前的商業模式跟著市場變化調整。「B轉型」創造破壞式的獨立事業,開發創新發明,作為未來成長來源。

要讓兩種轉型都成功,關鍵在建立新的組織流程,他稱為「能力交流」,讓兩個轉型計畫不需改變運作,就能分享資源。

2008到2010年,《德賽萊特新聞》的平面陳列式廣告收入少了近30%,平面分類廣告的收入更是暴跌70%;轉型後,一度成為全美成長最快的紙本媒體。

三年間,數位部門「德賽萊特數位」設立一群網站,營收成長為三倍。來自破壞式事業的營收,如今占母公司旗下廣播電台、電視台等傳統媒體營收四分之一。

【A轉型:重新定位傳統事業】在遭到破壞的市場中,找出現有模式可維持的最大競爭優勢。

削減成本勢在必行,但業者需要以更廣泛的觀點來看待事業,自問幾個基本策略問題:我們在哪些方面,仍做得比傳統對手及新進對手好?我們必須放棄什麼?顧客為什麼選擇我們?讓顧客和我們品牌相連的實際需求是什麼?

▶《德賽萊特新聞》的A轉型:朝較低量、高利潤模式發展

・作法1

把平面媒體定位成「服務全國讀者」,持續發行在地日報,也推出紙本週報,郵寄到全美各地,給關注信仰和家庭議題的讀者。目的是希望以獲利較好的全國性廣告收入,彌補在地廣告收入的減少。(全國性的廣告主想接觸該媒體品牌吸引的高教育、高收入家庭。)

・作法2

為了避免日報破壞性的全面削減,管理團隊推動「報導成本會計」,以記者寫稿的時間,乘上他的每小時薪資(包括福利),計算出每則報導的生產成本。後來根據這個數據,削減平面媒體事業總成本的42%。

・作法3

資遣57位全職員工及28位兼職員工。但減少投入體育及日常新聞的資源後,德賽萊特運用更多資源,製作六大領域的深度報導和調查性報導,在那六個報社重視的領域裡,每則報導的成本大約增加了一倍。

【B轉型:打造未來】以自己的獲利公式、專屬員工、獨立流程、獨特的文化,打造獨立的事業。

▶《德賽萊特新聞》的B轉型:把握網路促成的較大量、低利潤商機

・作法1

打造「德賽萊特數位」,就像Atlantic.com和Forbs.com一樣,混合少量社內員工的報導,以及外包給數十位外部供稿者製作的內容,以紙本新聞的小部分成本,創造出報導。數位內容是鎖定與紙本相同的六大主題,但通常沒有對應的紙本報導。

・作法2

網路獨家刊載的內容(如從其他媒體、部落格、供稿網路、互動論壇篩選的內容),變成驅動整體網站流量的關鍵。原創新產品也是如此,如數位編輯推出一份家庭媒體指南Ok.com,讓讀者評論電影。這種獨特的內容,透過聯合供稿,帶進新營收。

・作法3

其他的營收來自網拍、類似Groupon的團購交易、人口與行為導向的廣告、搜索引擎行銷、刊登工商名錄等。數位公司設立一個非傳統的業務管道,由電話銷售人員打造一個網路,讓廣告主直接上網站買廣告。由於大多數線上營收是內容發表後才流入,例如按點擊付費的關鍵字廣告,或是按顧客轉換率付費的廣告,不像紙本報紙是由訂戶事先付費。

資料來源:《哈佛商業評論》

--

--

Siren F.Y. Chen
Siren F.Y. Chen

Written by Siren F.Y. Chen

記者 / 內容人,不可一日無書與貓。做過10多年商管雜誌,對商業邏輯好奇。來自平面,探索數位;探查世界,習作台灣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