衛報如何靠會員制賺錢?(上)

為什麼會員制能超越廣告收入

Siren F.Y. Chen
3 min readNov 19, 2017

上個月(2017/11),衛報的讀者收入(會員、訂閱、發行、捐款),正式超越廣告收入。在網路時代,堪稱奇蹟。

衛報從2014年開始經營會員,期望取代機構捐款。2014–2016年間,衛報砍了5000萬英鎊預算,但持續經營會員,目標是使讀者營收加倍。

他們成立一個小跨部門團隊,「包括編輯、廣告、UX和工程,開始重新想像,在衛報的新聞之上,能做出什麼會員制度。」

當時衛報有1.2萬會員,但會員系統環繞著實體活動,很難讓倫敦總部以外人想成為會員。

2016年4月,衛報會員經營方式轉向。推出巴拿馬文件報告後,會員經營團隊開始強調調查報導的重要,以及與各國媒體的連結,以爭取讀者認同。(《報導者》和《端》似乎也走這一路)

衛報認為,很多讀者並不明白媒體面臨何種掙扎,於是每則報導下都有這則廣告:

「我們想請你幫個小忙。讀衛報的人愈來愈多,但廣告收入卻急遽滑落。但不像其他媒體,我們不做付費牆,我們保持新聞開放。這就是我們需要你協助的原因。

衛報的獨立調查報導,花錢、耗時、費工,但我們持續做,因為我們的觀點很重要,因為那可能也是你的觀點。」

然後提到新聞免費的優點,請大家花一分鐘捐一塊錢。

2016年底,衛報的讀者營收(會員、訂閱、發行、捐款)收入,追上廣告收入。2017年10月,讀者營收正式超過廣告收入。有50萬會員每月訂閱(不付費還是能看到新聞,付費則有額外服務與APP),還有30萬讀者的一次性捐款。

(我一年付$69,然後就收到來自倫敦的總監的信與一個衛報麻布包,<<像這樣)

與會員的互動,包括每週電子報,每週「新聞幕後」系列、與專欄作家問答、會員電話call-in的podcast問答,未來將繼續深耕與會員的關係。(衛報的收費組合是我目前看過最多元的,這得另起一篇)

至於不做付費牆的理由(這部分我最好奇),除了新聞近用性,還是讀者考量。前衛報媒體集團CEO Andrew Miller說 :

「讀者與內容之間會有牆嗎?不會。對於想深入參與衛報、對衛報有熱情的人,只會有更多加值。

我們得到更多直接來自讀者的收入,我們的方法是透過會員制,這超越了付費牆。對我而言,付費牆是反轉忠誠度,消費愈多,付的錢就愈多,這行不通。」

衛報是媒體與英國驕傲,報導有品質,也不至曲高和寡。但靠會員不靠付費牆,大概只有站在新聞品質/理念制高點的主流大眾媒體才做得成。台灣很難學衛報的定位(畢竟市場規模差太多),但如何圍繞著新聞價值來深耕會員,倒是值得參考。

原文出處:Asking members to support its journalism (no prizes, no swag), The Guardian raises more reader revenue than ad dollars

--

--

Siren F.Y. Chen

記者 / 內容人,不可一日無書與貓。做過10多年商管雜誌,對商業邏輯好奇。來自平面,探索數位;探查世界,習作台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