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衛報》如何靠會員制賺錢?(下)

內容免費,為何還有80萬會員?

Siren F.Y. Chen
6 min readNov 26, 2017

貼出上一篇後,不少人好奇,「不付錢也看得到內容,為什麼還有人訂閱?」

我問了一圈,另一個贊助《衛報》的朋友說:「欣賞它的理念!」強者我前老闆神回,「它戳中了讀者心中最柔軟的那一塊!」

讀者心中最柔軟的,是哪一塊?這問題若問我,答案是「信任」。

「訂閱」是一種長期關係,奠基在品牌信任之上(大抵是「很愛所以結婚帶回家」的概念);而「贊助」所需的信任,更超越訂閱。

累積信任,別無捷徑,唯有時間。

《衛報》是英國的老牌質報,成立於1821年,已累積了近200年品牌資產。找到2017年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做的「最可信消息來源」排名,前七名僅三家營利媒體,且都來自英國。其中,衛報排名第七,大幅超越華郵(第15)與紐時(第19)。

No1 經濟學人
No2 美國公共電視
No3 路透社
No4 BBC
No5 全國公共廣播電台(NPR)
No6 美國公共電視網(PBS)
No7 衛報
No8 華爾街日報
No15 華盛頓郵報
No19 紐約時報

(No35 川普 XDDDD)
No36 社群媒體

支持衛報的6種方式

有的新聞,靠搔首弄姿的標題賺點閱;
有的新聞,靠一致的報導品質贏訂閱;
有的新聞,你捐錢不求回報,只希望更多人看見你認同的價值。

強大的信任感,凝聚成《衛報》從個人讀者收費的基礎。費用來源有二,第一種是重產品面的訂閱制:

訂閱制:

  1. 數位包(digital pack):包括每日內容與無廣告APP、特刊等。

前三個月每月10英鎊,之後每月19.99鎊(約NTD800)。

2. 週刊(weekly):衛報、觀察家報與華盛頓郵報的精選,台灣訂戶三個月$65(約NTD1950)(竟然有台灣費率!)這是給國外會員的,國內有日報版。

另一種,是重服務面的會員制:

會員制:

一、朋友(friends):免費。可收到各種活動訊息,並能進入會員專區

二、支持者(supporters):每年49英鎊(約NTD2000),可得到:

  1. 來自記者的獨家信件
  2. 免費手機app
  3. 加入衛報全球社群
  4. 小禮物(就是麻布包)
  5. 可訂購衛報各種現場活動(theguardianlive)的票券

三、夥伴(partners):每年149英鎊(約NTD6000),可得到:

  1. 每年6張衛報現場活動的票券,或4本衛報出版的書
  2. 訂購現場活動或大師課程可享8折
  3. 小禮物

四、老朋友(patrons):每年599英鎊(約NTD24,000)

這個制度,是給「深切關心衛報的報導,以及報導對世界產生的影響的人」。訴求他們的捐款,能確保衛報保持獨立,不受任何力量介入。除了上述福利,「老朋友」還能看到衛報的營運流程(behind-the-scenes view of how the Guardian operates),包括參訪編輯部、印刷廠及其他活動。(新聞流程運作對外界似乎很有吸引力?)

會員活動有兩種:

  1. 現場活動(theguardianlive):各種演講、辯論、訪談、展覽,票價約10~20英鎊。有如知識份子的清談沙龍(?),而「exclusively」這字,更使人背脊一直 — 誰不愛「會員專屬」的小小優越感?

2. 大師課(theguardianmasterclasses)有簡報、談判、烹飪、寫小說等等,有單日,也有長期課程,定價99鎊到599鎊。

衛報已有80萬supporters,下一步,除了持續增加會員,也會深化會員關係。

目前的會員活動,包括每週電子信、每週「新聞幕後」電子信、與專欄作家問答,以及回答會員提問的podcast(每月一集)。

每個月,衛報的會員關係副主編(deputy membership editor)Vicky Frost,會與兩位製作人,將讀者來函製作一集約1小時的節目「我們需要談談⋯⋯(We need to talk about…)」。內容包括會員、讀者、記者和專家的對話,主題包括即時重大新聞,或任何讀者認為值得更注意的議題。

衛報說,這麼做,是為了更強調會員的聲音、更有參與感,也使記者與讀者更靠近。

點開幾則podcast,開頭都有一則廣告,有三位來自世界各地會員透過電話留言,說明支持衛報的理由。

10月的主題是「在極端化的世界中找出共識(finding common ground in a polarised world)?

提出這主題的,是一位加拿大讀者。除了主持人,還有四位記者回應:主跑政經的民意副主編、歐洲特派員與社群編輯(commissioning and communities editor)與駐美國華盛頓記者,扎實不摻水。

暨巴拿馬報告後,衛報會員數,在英國脫歐與美國大選時也創下高峰。每當好報導推出,還會出現「一人捐雙份」。走完一圈會員服務推測,衛報讀者的persona,應是熱衷公共事務、對媒體懷抱期待、受過高等教育的人,想透過捐款,確保大眾能掌握重要的公共議題。

台灣的財經雜誌讀者瞄準的,也是這群人。照衛報的做法來看,這群人在意的,不是「訂一年雜誌送一個行李箱」,而是透過與記者對話,表達意見,參與議題設定。

看來,我們對會員需求的理解與想像,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。

--

--

Siren F.Y. Chen

記者 / 內容人,不可一日無書與貓。做過10多年商管雜誌,對商業邏輯好奇。來自平面,探索數位;探查世界,習作台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