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新的用途理論如何用在媒體?

Siren F.Y. Chen
4 min readAug 19, 2017

--

美國地方報《猶他新聞》

6小時讀完克里斯汀生新書《創新的用途理論》,精彩、好懂、實用。

簡單說,「用途理論」(the “Jobs to be Done” Theory),就是回答「顧客要用你的產品來做什麼?」大師認為,真正的購買動機,是「雇用」產品,使卡在某「情境」中的人生,獲得「進展」。

以用途理論檢視媒體困境,可以這麼問:

讀者想雇用新聞 / 內容做什麼?他們在那個情境卡住了?想獲得什麼進展?

書中有個《猶他新聞》的案例。這家猶他州歷史最悠久的地方報,跟所有報紙一樣,面臨網路媒體的威脅;也跟所有報紙一樣,把改革焦點放在強化數位能力,以便和網路即時新聞競爭。

(謎之音:似曾相識,對吧?)

過去,人們看報主要是藉此了解社群裡的時事;現在,許多網路工具都能取代這個用途,更快,而且免費。

那麼,讀者還想雇用《猶他新聞》做什麼?

這家報紙認為,讀者想藉此變得「消息靈通、見多識廣、忠於個人理念,並在家中與社群裡發揮影響力。」

他們大多有宗教信仰、重視家庭、在乎子女教育、擔心道德淪喪(!),想回饋社群。這群人,佔全美讀者56%;但他們覺得自己不受重視,他們欣賞《紐約時報》的嚴謹和深度,但覺得紐時與他們脫節,不懂他們的核心價值。

簡單來說,傳統媒體的新聞,與這群讀者想看的新聞之間,有很大的缺口。「讀者想要的產品用途是,從報上得知反應我個人價值觀的新聞⋯⋯讓他們更有信心去落實那些理念。」

(謎之音:是強化同溫層嗎?!)

於是,執行長向團隊下令:找出平面媒體依然重要、且與眾不同的用途。「你要假裝每個人都已經知道你要報導什麼,那已經是舊聞,這是平面媒體面臨的情境。」

他們找出了一個用途:PICA — 觀點(Perspective)、洞見(Insight)、脈絡(Context)、分析(Analysis)。功能面,是在事件變成眾所週知的新聞後,幫讀者解讀意義與影響;情感面,是幫讀者把這些新聞,跟他們的宗教與家庭信仰連在一起。

這個用途,突顯了「情境」的重要:讀者讀報的時間是「明天早上」,網路新聞已經出來了,電視也報了好幾輪。隔天需要的,是深度分析。

明白用途後,也要讓記者知道該寫什麼。以國會法案為例,別的報紙可能涵蓋所有法案,但《猶他新聞》只鎖定幾個可能影響家庭的議題,「重點在於了解讀者想要的用途,並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。」

重新定位後,《猶他新聞》的發行量與網站流量都增加,還意外發現社會面的用途,「(讀者)之間有很強烈的共鳴⋯⋯我們在網路上開社群,以信仰和家庭等議題,把他們串連起來。」透過《猶他新聞》的家庭分享網路(FamilyShare Network)所開設的各種社群,將新聞傳播給更多讀者,粉絲從幾百萬人成長至上億人。

「當我們已用途為核心來打造社群策略,而不是把報紙當成產品時,我們打開了市場,接觸到比我們想像還要廣泛的讀者,」執行長說。

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感想的分隔線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

再想一次:讀者想雇用新聞 / 內容做什麼?

答案,依出刊頻率與市場定位而異(我要知道答案就不會在這兒了)。

但使讀者想「雇用」,並不等於迎合大眾口味(沒辦法我新聞系);而將「大眾口味」等同「煽色腥」,更是便宜行事。「流量」不見得救得了媒體;為衝流量腳步凌亂,自毀定位,讀者覺得錯亂,廣告主不知何時該找你,更可能加速崩毀。(詳情請見我偶像的專欄 https://goo.gl/pq1UXY

但可以確定的是,依照用途理論,眼下許多被視為解藥的報導主題與形式,如過度炫技的數據新聞、與公眾利益脫鉤的大型報導,非但可能無法變現,反而變錢坑。

因為,讀者不想「雇用」的創新,只是媒體想自卡住的營收與定位中,獲得進展的一廂情願。

想起Jim Collins的《為什麼A+巨人也會倒下》中,企業衰敗的倒數階段 — 「病急亂投醫」:

「找來目光遠大的魅力型領導人、採取未經檢驗的大膽策略、推出激進的轉型計畫、展開戲劇性的企業文化大革命,或者寄望一炮而紅的產品、扭轉乾坤的收購行動或其他任何仙丹妙藥。起先採取戲劇性的行動或許能帶來正面效果,但終究無法持久。」

希望我們都不會在轉型過程中,遺忘當初被顧客「雇來」解決的任務。

--

--

Siren F.Y. Chen
Siren F.Y. Chen

Written by Siren F.Y. Chen

記者 / 內容人,不可一日無書與貓。做過10多年商管雜誌,對商業邏輯好奇。來自平面,探索數位;探查世界,習作台灣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