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進入Ai新聞時代,台灣還有多久?
〈第一代新媒體已經老了,誰主導我們讀什麼?〉梳理了中國網路媒體的10年發展,先說結論:
入口網站的AI新聞、UGC與PGC取代人工原生新聞,新聞從成本和效率出發,去媒體精英化,以技術驅動閱讀。
台灣似乎還在入口網站時期(薪資除外QQ),還在被臉書運算法左右內容形式;反觀中國,早在激烈競爭與VC挹注下,不斷迭代出新的商業與技術模式。
兩岸市場規模與社會結構差太多,台灣不一定能複製中國;但看騰訊這次改組,「數百編輯、中階主管轉職,剩下的人形成一個個小至3、5人,大至1、20人的工作室。」「如果有工作室業績突出,甚至可以考慮公司化的獨立運營,」「過去內容生產的方式是大編輯部,但隨著制作內容的門檻降低,敏捷更加重要。」
這都已在《蘋果》應驗。它會不會是Cassandra的預言,並非不真,而是我們不信?
(原文近9000字,我重新編輯。但我不熟中國入口網站,希望沒整理錯)
入口網站時期(2005年-2012年)
▶工作者:紙媒精英與制作數位專題的編輯。成百上千編輯、記者離開紙媒,加入入口網站。他們不再有機會成就媒體個人品牌,但薪資水平因比照科技公司而大幅提高,成就感則來自於PV代表的巨大影響力。
▶編制:以內容頻道為經緯,快速擴充網站編輯團隊,「一哥」新浪網旗下擁有600名編輯,遠超過紙媒。不斷優化各種「轉載」內容,如修改新聞標題,更吸引網友注意,並針對重大新聞事件迅速制作專題。
▶報導模式:重視重大新聞的發布速度,及熱門議題的上線速度和資訊整合深度。編輯積極出席各種線下論壇、記者會,製作圖文直播類專題,現場完成幾百字以內即時新聞,擠壓發布即時新聞的日報類媒體生存空間。
▶意義:繼承媒體產業的「精英化」價值觀,自視為大眾的「教化者」,從此角度選擇「什麽是用戶需要讀的內容」。
AI新聞時期(2012年後)
▶代表:今日頭條(利用人工智能推薦引擎,以信息流的形式分發內容)
▶情境:入口媒體以為新聞產品形式上已做到頂,唯一要操心的是如何把產品從PC搬到手機螢幕
▶用戶與營收:「今日頭條」註冊用戶數近6億、日活躍用戶約6500萬(2016年),2016年營收100億元(是新浪網的兩倍),市值110億美元(新浪50.4億,搜狐14.2億美元)
▶內容產出
Step1:用爬蟲軟體,從傳統紙媒的電子版、官網、四大入口網站抓內容(總編輯:「我做的事情就是協助機器,幫它做媒體來源的梳理和信息的過濾,同時記錄每個壞案例,通過反饋機制來優化機器學習。」)
Step2:根據用戶興趣,機器自動發派。以「今日頭條」為例,接入新浪數億用戶賬號的個人閱讀興趣,快速建立每個用戶的閱讀興趣圖譜
▶定位:「今日頭條」不自認是媒體,而是「個性化信息推薦引擎」。用戶興趣是第一位,不背負媒體產業「教化使命」任務,對用戶喊出「你關心的,才是頭條」,沒有傳統媒體「優質內容」與大眾興趣間的衝突。輕鬆、獵奇是大眾主要的閱讀動機。「誰都知道灰色的內容流量最大。」
▶意義:入口網站打技術牌,新聞原創內容降為「錦上添花」
自媒體平台時期(2013年後)
▶代表:網易(網易號,30萬)、微信(公眾號)、騰訊(企鵝號)、今日頭條(頭條號)
▶內容產出:大量媒體人、專家、業內人士,有個人寫手,也有三、五個媒體人「搭夥創業」
▶規模編制:打散入口網站原生內容中心,數百編輯、中階主管轉職,剩下的人形成一個個小至3、5人,大至1、20人的工作室。「目標是讓這些工作室可以不依賴網易平台而依然能夠活下去。如果有工作室業績突出,甚至可以考慮公司化的獨立運營,」「過去內容生產的方式是大編輯部,但隨著制作內容的門檻降低,敏捷更加重要。」
▶目的:平台要反擊今日頭條抓自己的內容,今日頭條則要自保
▶意義:自媒體被視為發展內容更有效率的路徑,「傳統媒體逐漸解體,內容生產開始讓渡於自媒體人與小媒體團隊,這是一個大趨勢。」「如果你是一個有專業能力的媒體人,現在這個環境下,就算不投靠任何一個平台,拉三五人做一個垂直的內容號,一年掙個一兩百萬,照樣可以活得很舒服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