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年資深調查記者,如何經營訂閱會員平台?

凝聚群眾智識・觸發改變行動的INSURGE

Siren F.Y. Chen
9 min readDec 16, 2017

閱讀時間:10分鐘

知名調查記者Nafeez Ahmed成立了新媒體 INSURGE。在這個新媒體快比記者多的年代,INSURGE有什麼不一樣?

網站首頁上一行大字,「一個全球共享、人民賦權的看門狗新聞報導」(people-powered watchdog journalism for the global commons)。明示了它與其他媒體的差別:人民賦權

這個定位,與Nafeez Ahmed的經歷息息相關。

首先是個人因素。

Nafeez Ahmed出生於1978年,是個有16年經驗的調查記者,寫過6本書,也是英國 Anglia Ruskin University大學的全球永續機構的科學與科技研究員,曾為《衛報》寫新聞部落格,是個明星記者。

他與《衛報》合作一年半後,有次,寫了一篇巴勒斯坦離岸油源,如何引發以色列軍方襲擊加薩走廊的報導。由於事涉敏感,隨即被《衛報》撤稿,並解除合約。

讀者問他為何突然消失,他卻擔心可能被主流媒體屏除在外,不敢出聲。但被主流媒體「放逐」,終究成為他探索新・新聞模式的起點。

取材自http://www.nafeezahmed.com/p/about.html

其次是環境因素。

Nafeez Ahmed認為,無論作為一個專業或一盤生意,新聞都失靈了,也喪失了社會服務的功能。新聞結構無法改善,只能改造,從底層開始建立一個新系統。

這個新系統就是INSURGE,一個開放新聞與人際網絡平台。三位創辦人,兩位是科技背景,共21位作者,最早一篇報導出現在2015年8月。

INSURGE 的商業模式是:群眾訂閱,所有權屬於訂閱者與記者。平台將整合holochain科技(一種類似區塊鏈的技術)與財務系統,確保使用者在平台貢獻觀點、解決方案和在真實世界發動改變後,能得獎勵。這種作法能確保不依賴廣告,記者也能得到收入。

(這部分的描述有點空泛,畢竟唯一的付費機制,是連到Nafeez Ahmed在Patreon的調查報導基金。我沒找到關於區塊鏈的機制,可能尚在建立中)

沒有廣告,記者就不需生產衝流量的農場文,只要專注產出能將洞察與使用者參與最大化的報導就好,以支撐新聞品質與誠信。

再回頭來看,Nafeez Ahmed認為新聞陷入什麼危機?他分成三部分:新聞專業、商業模式、公眾利益。

新聞這門專業

記者工作日增、酬勞日減,報導限縮、心理壓力,並將在公關大浪中滅頂。

多數記者覺得與行業失去連結,對工作度滿意度很低。社交媒體或許能幫他們行銷報導,但對新聞報導本身卻寥無助益。

當產業前景堪慮,自然無法吸引新血。過去兩年半,美國記者的平均年齡暴增6歲,來到47歲。

記者工作消失,首批壯烈成仁的,是地區媒體與調查報導記者。

誰取代了記者?答案是一批具有新聞訓練的公關專員。如果記者沒轉當自由撰稿人,就是去當企業公關,這些工作才能養活他們。

但倖存記者的壓力,亦持續增加。在商業與公關左右新聞的限制下,記者只得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安中,自我行銷;新聞的誠信與品質,也在記者明哲保身的基調下犧牲。

新聞這盤生意

新聞這行的沈淪,背後強大驅力來自於,作為一門生意,這行愈來愈懨懨一息。

雖然廣告大幅成長,但都進了Google、Facebook、Yahoo、Microsoft與Twitter的口袋,也引發科技能決定讀者看什麼的爭議。

即便數位營收成長,即便讀者仍在增加,但不分平面或數位,媒體的廣告收入年年遞減。

對廣告的依賴以及數位化,造成另一個副作用。

這是個人人都能生產新聞的年代,低成本的內容農場在網路上取得傳播優勢,使謹守新聞份際的傳統媒體爭取不到讀者注意。而快速成長的新媒體,固然反映了讀者對傳統媒體的不滿;但新媒體的幕後影武者也各有盤算,對新聞誠信亦有所妥協。

新聞這個社會服務

新聞滿足告知與公眾賦權的功能,正在消失

公眾向記者要不到答案,反而遭受各種矛盾訊息的衝擊。民眾不信任媒體,轉而向親朋好友交換資訊,內容農場於是趁虛而入。

記者抱怨假新聞充斥,但Bournemouth University’s Centre for Politics and Media Research教授Prof Darren G. Lilleker認為:

假新聞的根源,來自主流媒體的失敗。報導偏頗、偏見與道德標準,以及不健康的經營權集中,使大眾對記者的信任來到新低。

這部分,作者談了很多傳統媒體在重大事件中失職的例子。例如全球貧窮議題,西方媒體常報導表象,如天災、人口過多,但很少反應政治與經濟等造成這些問題的結構因素。

當媒體不挑戰權威,不為公眾利益採取行動,反而為隱身各自背後的利益說話,就會加深社會分裂,現狀也無法改變。

凝聚群眾智識、促發改變行動的INSURGE

INSURE試圖一次解決新聞的三個危機:用訂閱制解決專業與生意危機,用「開放調查」解決公共服務危機。

先來看會員的方案。Nafeez Ahmed用的是Patreon募資平台

每月1美元:會員能貢獻意見,也會成為insuregeintellegence.net的會員,這是INSURGE的封閉式會員交流社群平台。

每月5美元:能看到Nafeez Ahmed的學術論文草稿,以及成品的數位版。

每月50美元:可得到Nafeez Ahmed的線場直播,他會發表新聞評論與世界大事。

每個月100美元:能拿到Nafeez Ahmed的手機號碼,隨時得以與「偶像」熱線。(給電話這招實在離奇。很多人想直接跟名記者說話嘛?)

Nafeez Ahmed的目標是募到每月3000美金。12/17為止,有385人支持,每月募得$1561。(但以國外物價水準,9萬新台幣實在不算多)

我很好奇,於是付了1美元,成為會員。

insurgeintellegence.net平台最有特色的功能 — 「開放查詢」(open inquiry),是這樣運作的:

每篇報導,都有原則(axioms,建立不可反轉的事實)、洞見(insights,創造行動的條件)與行動(actions,建立協同改變的基礎)三個標籤。

三者有何不同?舉例來說,

原則(axioms):「我們正在經歷系統的崩潰」
洞見(insights):「我們已發現四種避免系統崩潰的方法」
行動(actions):「有兩個團體正合作發展其中一個方法,以避免系統崩潰」

下面這個框框就是「原則」,點一下,會連到新頁面,裡面搜集了所有與這個原則有關的報導、行動、洞見、原則、評論等等。

為什麼要把報導拆出這三種元素?

Nafeez Ahmed認為,過去作者與讀者常因意見不同而吵成一團,但建立這三個標籤,能將意見與討論導入「歐幾里德溝通架構」(Euclidean)。這架構能像漏斗般,將意見收斂成行動:

先建立明確的「原則」(即不可反駁的事實),
再把原則擴展到各種情境,建立讀者與作者的共識,
釐清各種歧異觀點的差距,
拆解出圍繞主題的重要議題(洞見),
用更多案例建立情境,導向解決方案,
最後呼籲讀者採取行動(行動)。

Nafeez Ahmed相信,隨著「原則」「洞見」「行動」這三個標籤累積,就能逐漸看出氣候、能源、經濟、食物、戰爭、文化、心理、意識形態等各報導領域之間,交錯複雜的關係,形成「群眾智識」,進而對議題產生共識,採取行動。

目前,insurgeintellegence.net 還是Beta版,上面只有14篇文章,讀者留言尚未突破兩位數。下一版,預計將能使各類別資訊成為資料庫,連結到其他文本,使資料探索經驗更順暢與視覺化。再下一個版本,則要把這個功能,應用到讀者評論與對話上。

目標看來遠大,但目前看來和一般媒體差異不大。Nafeez Ahmed說技術是秘密(?),我也尚難以想像這機制將如何運作。成敗雖在未定之天,但愈來愈多媒體嘗試用會員制提高讀者參與度,巧妙雖各不同,或已是大勢所趨。

資料來源:
https://extranewsfeed.com/how-to-fix-journalism-132f793fbb6e
https://medium.com/insurge-intelligence/how-to-solve-the-information-problem-inside-each-of-us-a9a633e168e1
https://www.insurgeintelligence.com/
https://www.patreon.com/nafeez/posts

--

--

Siren F.Y. Chen

記者 / 內容人,不可一日無書與貓。做過10多年商管雜誌,對商業邏輯好奇。來自平面,探索數位;探查世界,習作台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