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子報,最復古的流行(上)

Siren F.Y. Chen
7 min readMar 25, 2018

--

Case Studies on NewYork Times & NewYorker

最近陸續聽到了一些同業的電子報發展計劃。

你說電子報不是很老派,「有發就好」?其實,為了擺脫演算法的箝制,兩年多前,外媒紛紛開始「復古」:將會員經營重心,從社交平台轉向了電子報。

電子報好處多多,能直接接觸讀者,還能用內容經營分眾市場,作為培養社群與內容變現的培養皿。

去年,NewYork Times與New Yorker等大媒體,更陸續將「電子報主編」(newsletter editor)設為編輯部裡的正式職位。

在行銷領域,電子報就是「直效行銷」(direct marketing)。這種古老但精準的行銷方式,測試成本低,會員電子郵件信箱也是品牌的永久資產,不會因為社群平台或搜尋引擎等「房東」的變動,就使過去投入的行銷預算,付諸流水。

《決戰同溫層》(The 1 Page Marketing Plan: Get New Customers, Make More Money, and Stand out from the Crowd)一書更認為,

「電子郵寄名單上有一千人,勝過臉書頁面上一萬個按『讚』的網友。」

來看幾個媒體的操作案例。

案例1.

《紐約客》 (New Yorker)

去年8月,《紐約客》挖來了BuzzFeed電子報主編Dan Oshinsky,他的主要任務是集中營運電子報、發行新電子報,協助電子報訂戶成長。他也是編輯部核心團隊,成員包括編輯、產品經理、行銷、讀者開發與業務。

將電子報主編獨立出來,是NewYorker.com主編Michael Luo去年2月上任後,最重要的人事佈局之一。過去電子報編輯皆由其他編輯兼任。

為什麼電子報主編這麼重要?

康泰納仕(Condé Nast)科學團隊設計的模型發現:

訂閱電子報,是紐約客讀者變訂戶的首要關鍵因素。所以,紐約客將電子報訂閱數,視為付費訂閱的領先指標:愈多電子報訂戶,就能帶進愈多付費讀者。

Dan Oshinsky的做法,包括將雜誌的每週卡通,轉成每日幽默小品,將輕政治新聞的讀者變現;而其他的電子報,也正在進行A/B測驗,提高讀者黏著度。

Oshinsky認為, 新聞講究的是忠誠,「不與讀者建立強韌的關係,就無法永續。電子報就像『客廳』,是很私人的地方⋯⋯你只讓朋友、喜歡的同事、幾個你信任的品牌進來,比如紐約客。」

電子報已成為《紐約客》的重要流量來源,每日報訂戶高達百萬,占網站流量12%。

紐約客電子報的另一個策略目的,是透過製作英國版、澳洲版等電子報,增加國際讀者與訂戶。Michael Luo甚至認為,紙本的NewYorker,也可以為獨家內容製作電子報

多數媒體僅用電子報來導流回官網,但Michael Luo認為,最成功的電子報,「是將電子郵件視為平台,思考人們如何透過email『消費』資訊(thinking about how people consume information in email)。」

案例2.

《紐約時報》New York Times

紐時的電子報名單,也正在快速累積。2015年,紐時有33種電子報,現已成長到50種,主題從地方新聞、生活、廚藝到歷史,訂戶達130萬,是三年前的兩倍。(訂閱總覽頁似乎掛了,下面這張是我會員中心的截圖)

大舉增加電子報,是因為紐時發現,電子報訂戶付費的比率是一般讀者的兩倍。

紐時的電子報(部分)

編輯產品總監Nicole Breskin認為,美國總統川普對數位媒體產品的成長,居功厥偉。最明顯的例子,是川普就職前一週發刊的國際政策電子報「Interpreter」,訂閱與投入度超過預期。

其實,早在川普只是黨內候選人時,紐時電子報就開始成長。紐時傾編輯部之力構思電子報主題,由九年經驗的資深數位編輯Elisabeth Goodridge,擔任電子報主編。她沒有自己的團隊,但要負責串聯十多個讀者社群與管理團隊,尋找想法。

在產品創新上,電子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比如有限期數的電子報 “Vietnam ’67”,2017年5月發刊,旋即創造了8成開信率。Goodridge說,日後其他內容,也可能循此模式做成產品。

為了鼓勵讀者訂閱電子報,紐時也在首頁加入了小工具。

先前,紐時為它最受歡迎的電子報「早晨頭條」(Morning Headlines),在首頁上推出登入小工具;幾個月前,登入小工具也嵌入Interpreter電子報。

當讀者從桌機登入時,會看到不同的畫面:若沒訂閱Interpreter,會看Interpreter的訂閱入口;如果已是訂閱戶,就會看到類似主題電子報的訂閱推薦;如果已訂閱兩種以上的電子報,小工具就不會出現。

不知是否因為我已訂了Interpreter,首頁出現了生活風格電子報的訂閱推薦。

電子報的形態各不相同,有的是互動、有的是對話、有的是服務導向;最重要的是,「它們是有限的(finite),」Goodridge認為,這種特性在數位媒體中尤其吸引人:

「人們喜歡報紙,就是因為它有限,一份好電子報能提供相同的經驗。」她說,「看完就刪掉的感覺,真好!」

資料來源|

--

--

Siren F.Y. Chen

記者 / 內容人,不可一日無書與貓。做過10多年商管雜誌,對商業邏輯好奇。來自平面,探索數位;探查世界,習作台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