尺寸,很重要!用途理論的媒體應用(上)
跟某50歲硬核的保守商務讀者討論媒體未來。我興沖沖地提到,最近每個媒體都開始做數位專題,不料卻被潑了冷水。
「互動?我要的互動只是把字放大後版面不醜。」
「不要老是想數位,你應該想的是紙本有什麼優勢。」
這問題點醒了我:當未來每一代人都是原生數位世代,紙本,還剩什麼優勢?
2003年去英國時,注意雜誌架上的每一本女性雜誌,都是傳統大開本,只有Glamour是小開本。這是2001年做的變革。總編輯認為,雜誌應該適合長途通勤閱讀,「尺寸正好能放進女生的包包」。這個消費者需求觀察,使Glamour衝上英國銷售第一的女性雜誌寶座。
但15年後,2016年,Glamour又改回大開本。數位時代,讀者不再需要在包包裡放一本雜誌消磨時間,「數位時代,紙本雜誌被視為奢華與寵溺的象徵(luxurious and indulgent)。」
改版後的Glamour,價格維持2英鎊,但會用更高級的紙張,以強化印刷品質。
創新,也有過時的危機。時機對了,就是市場明星;時機錯了,就錯過趨勢。「趨勢」二字,聽起來高深,其實緊繫於四個字「讀者行為」。所以,要追趕的不是數位技術,而是被數位技術改變的讀者行為。「我們從第一天就擁抱數位⋯⋯現在正是因應讀者的生活與需求變化,再度校準的時刻,」出版商康泰納仕說。
對手柯夢波丹怎麼做?
柯夢的作法正好相反,將紙本售價從3.8英鎊將到1英鎊,並在購物中心與健身房免費發送10萬本,結果銷量也衝上40萬本,穩坐女性雜誌銷售第一。Glamour的銷售是30萬本。
但柯夢波丹的母集團正在裁員60人。預計會把紙本月刊停留在紙本,但將新創兩個給青少年的網站。
場景轉換到書。Readmoon這篇文章也提出一個關鍵提問:
「到底是現代人不願讀書,還是書的傳統載體形式漸漸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?」
為了做實驗,芝加哥記者David Dewane在Kickstarter募資平台上展開一項文學募資計畫。Dewane在通勤時,感嘆同車的乘客選擇將視力奉獻給電子郵件與社群媒體,捨棄杜斯妥也夫斯基與華特.惠特曼。他靈光一閃:「若將厚重的文學經典套進某件隨身物品尺寸,文學或許也能變得容易入口?」
他構思出「Mouse Books」口袋書。書的尺寸等同於智慧型手機,每本48頁,網羅小說篇章、短篇故事、講稿與詩詞。收錄作者涵括馬克吐溫、珍.奧斯汀與杜斯妥也夫斯基等人。每本書閱讀時間約90分鐘。目前募得的資金已達原訂目標的四倍,
因為通勤時間短,台灣始終沒發展出文庫本(除了金庸與總裁系列XD)(但那應該是方便上課偷看?)。後來,出版商開始在書店櫃檯放試讀本,但那較是行銷,仍無法解決閱讀習慣改變的問題。
我們再回到讀者的閱讀習慣。提出「創新的用途理論」的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說,用「完成任務」的觀點來看世界,會使你對「使用者行為」洞見大開。
【情境一】排隊等待時
大衛在排隊買開咖啡,他要花十分鐘排隊。他拿出手機,打開Twitter,想看看有什麼有趣的文章。有篇NewYoker的文章吸引了他的目光,他點開來閱讀。讀完時,他的咖啡正好做好。
這一個描述,揭示了媒體的「任務」:「我有十分鐘零碎時間,請用有趣好玩的東西幫我填滿。」大衛選擇「雇用」Twitter,但他其實原本可以雇用咖啡店的報紙,或一個遊戲,或回email。
下一次當你坐在醫院候診室時,也可以觀察人們如何完成「幫我填滿十分鐘空擋」的任務。過去完成這個任務的,是放在候診間的雜誌,現在則手機。
【情境二】通勤時
但手機的天敵是訊號。美國地鐵因為電訊信號不佳,所以回家通勤的「填滿零碎十分鐘」的任務,就被Metro(地鐵報)搶佔了。Metro現在在22個國家,有67個版本。
Metro完成的任務是,下半時間,人們只想儘快回家,連停下來買報紙的時間都不想浪費。免費發送的Metro就有了意義:它讓人們不用停下腳步付錢,拿了就走;它的報導簡短易讀,能在20分鐘內讀完 — 這正是讀者的平均通勤時間。